施工技術:
建筑中的建筑材料和配件都具有熱膨脹冷縮的特性,這是不可避免的。為使伸縮縫能夠起到保護作用,須采用施工技術,使建筑物在溫度變化的影響下不會因伸縮距離而擠壓,從而保證建筑物的穩定。一,在伸縮縫設計之前,對建筑物中變化明顯的部位——建筑物的梁、墻、柱的受力進行計算,得到變化值;接著按照建筑物可能出現的變形方向進行計算,范圍進行伸縮變形計算,根據有關規定進行形變量計算。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,溫差變大,熱膨脹冷縮現象也越來越明顯,因此在一些地方需要增加鋼筋。在建筑物之間填充隔熱材料,使伸縮縫與建筑物隔開。此外,為了更好的保護伸縮縫,還可以選擇保溫材料,并創建架空層。
沉淀縫施工技術:
現在很多建筑都是主樓旁邊有裙房的設計,雖然房屋之間的間距比較大,但是由于建筑總是在地基上連接,所以不同建筑區域在地下的沉降不同,所以需要設置沉降縫。使主基和邊基分離,形成一個基礎。樁基礎設計時,首先要注意樁基巖層的穩定性,并根據具體的樁荷載、密度及自身壓縮要求,設定合適的埋深,確定具體的沉降工程指標,制定標準的施工基準。二是在施工中進一步確定沉降縫,根據建筑荷載、地基承載力和樁基礎埋深厚度等因素,及時調整樁基礎設置機構,確定長和寬,以受力結構的值作為設計標準。對于裙房與主體建筑的位置關系,在裙房懸挑結構處應避免設置沉降縫。若無,則需計算地基承載力,將裙房設計到指定位置。
抗震裂縫施工技術:
因為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,所以往往反映在建筑物上會導致結構方向的不確定性,同時又不知道作用力的大小,沉降縫和伸縮縫的施工工藝都不太適合抗震縫。并根據不同的模型假設,設計抗震縫。具體地說,首先是考慮建筑高度,一般是建筑層數越高,越不穩定,相應的對其影響越大。因此不同的建筑高度須對應不同的抗震縫寬度,一般大于50米,地下層超過3層,則應設置5cm的抗震縫并進行適當的加固。然后對平面結構進行優化,也可以改進抗震縫的設置。由于抗震縫本身的位置是確定的,因此在施工時會考慮在較大的空間上進行設置,為了減少對空間的依賴,提高建筑,須加強建筑的主體結構。在施工過程中,還需對各部位進行抗震性能計算,在相對薄弱部位設計保護措施,提高建筑物的整體性。